群嘲過后,說說這內娛大烏龍 -
最近內娛鬧出的一大烏龍事件——
胡歌 退圈。
你應該很難相信吧。
才四十出頭,男演員的黃金年齡,正是打拼的時候。
出道以來人氣極佳,其中《仙劍》系列+《瑯琊榜》更是在兩個時代都火到出圈,是不少人的童年濾鏡。
很少參加綜藝和曝光,幾乎沒有什么負面新聞。
有什么理由要退圈?
很快,胡歌親自澄清了。
那網(wǎng)友應該“虛驚一場”才對。
可這次放出的話,卻沒那么容易收回,風評也開始掉轉。
胡歌沒想到這次會進退兩難。
問題到底出在哪?
01
一切的起因是胡歌在8月21日突然發(fā)了微博。
如果我未來五年不拍戲……
引發(fā)了網(wǎng)友對他想退圈的猜測。
一石激起千層浪,不僅沖上了熱搜。
也讓他收獲了不少網(wǎng)友的惋惜。
正如Sir前邊所說他的種種buff和優(yōu)勢,微博評論下,激動、心疼、調侃之類的情緒比比皆是。
大部分都是不舍。
但神奇的操作來了。
就在第二天,胡歌的微博卻照常發(fā)了營業(yè)廣告,無縫切換,引得不少網(wǎng)友調侃——
果然過了幾天,胡歌在新片《不虛此行》的發(fā)布會上,回應了這個風波,說自己經(jīng)常會自我矛盾。
又讓這件事,在不少網(wǎng)友眼里,變成了新片的營銷手段。
好嘛,那可以消停些了?
還沒有完。
就在熱度還沒散去之前,胡歌又發(fā)了一張自拍,照片里的他不修邊幅,滿臉滄桑疲憊。
并且配文是:盡量保持冷靜,對不起好多人,希望對得起短暫的一生……
這到底是什么意思?
猜不透的網(wǎng)友,干脆不猜了,直接改成嘲諷。
發(fā)風景圖,網(wǎng)友問“又怎么了大小姐”。
胡歌自己還下場回懟了。
果不其然,再度登上熱搜。
而在這個過程之中。
經(jīng)歷了過山車心態(tài)的路人網(wǎng)友逐漸被更資深的胡歌粉絲科普,這種間歇性emo或者擰巴的狀態(tài),就是胡歌的真實生活。
甚至不少人也因此把胡歌的行為標榜成“內娛活人”。
然而矛盾同時也出現(xiàn)了。
過去大家紛紛抱怨內娛沒活人。
可是真的有活人的時候,說法又變成了——
“沒必要和明星共情?!?/p>
所以說,“活人”的標準是能夠真實、有趣。
但又不能有普通人真實的困惑、情緒和缺點。
胡歌發(fā)現(xiàn)自己卡在了某個尷尬的位置。
一邊,他不滿足于做一個偶像,試圖走出舒適圈,讓觀眾接納他非偶像的一面。
另一邊,他又尚未能找到一個非偶像的支點,讓觀眾擺脫過去的眼光。
胡歌早就開始轉型。
但無論是《南方車站的聚會》這樣的文藝片,還是《縣委大院》這樣的正劇,胡歌都沒有贏得他在偶像劇中那樣的肯定。
胡歌有他高品質的追求。
兩部令人矚目的片——《獨自上場》中飾演李娜丈夫姜山,可這部電影不知什么時候才能見到天日;墨鏡王的《繁花》,也不知道要等多久。
現(xiàn)在的胡歌,正在轉型的虛弱期。
上不上,下不下。
進也不行,退也不行。
可能連他也沒料到,對路人緣一向良好的他,大眾也逐漸有點失去耐心了。
當然Sir無法為胡歌規(guī)劃事業(yè)發(fā)展。
而是在這樣一個烏龍事件中。
娛樂圈的殘酷,不僅有弱肉強食的背景比拼,就連大眾的要求,也逐漸變得嚴苛。
02
內娛沒有活人這個事情,Sir已經(jīng)說過很多次了。
不論是早年微博剛興起時,把微博當作朋友圈發(fā)的各路明星,還是公眾人物在各平臺大膽發(fā)聲的場景。
在當下的娛樂圈都已極少見到。
原因已經(jīng)無需贅述。
活人發(fā)聲,已經(jīng)被歸為了某種“不明智”的行為,被意外暴露的真實,除了影響商業(yè)價值,更重要的是容易因知名度意外在公眾輿論場中出現(xiàn)“議題設置”的現(xiàn)象。
不論是從社會管理的角度,還是商業(yè)風險的角度……
都是不可控的。
為此內娛搪塞出了不少名詞,比如“占用公共資源”來進行批駁。
更有趣的是,在意識到?jīng)]有“活人”發(fā)聲的弊端后,連“真實”也被打造成了一種設定,成為娛樂的一環(huán)。
最具代表性的,就是以“大膽”“率真”和“憨直”等標簽傍身的公眾人物,各種在內娛凹造型。
人設,取代了“活人”,成為了內娛的主流。
但當你開始聊一個人占用公共資源的時候,背后暗含的潛臺詞就是:
作為公眾人物,占用公共資源的發(fā)聲,就必須是有理由的。
那對于明星藝人來說,什么叫有正當理由呢?
拋開正能量、主旋律的宣傳,最主要的是,符合身份人設的行為。
比如偶像,應該娛樂粉絲,各種互動,路透,宣傳,營銷……維護粉絲的情緒價值與情感回報。
在數(shù)據(jù)上做到極致,有了吉尼斯紀錄。
比如藝人,應該出現(xiàn)的是作品,更擴大一些,是對行業(yè)中扮演身份(編導演之類)功能的呈現(xiàn)。
做符合藝人的工作。
而且現(xiàn)在的明星微博,名義上是個人號,實質上已經(jīng)是公司的官方號,負責發(fā)布消息、商業(yè)合作——
而這個輿論場,是一個有法則的黑暗森林。
所有的發(fā)聲,都有著既定的方式,按方法來,你好我好大家好,每個人都躲起來靜悄悄地活著。
但如果不按方法來,就注定暴露,注定是被群起而攻之。
這種有意塑造的輿論狀況,也是網(wǎng)友對胡歌這類發(fā)聲的揶揄,最聚焦的地方:
作為公眾人物,作為藝人,如果說是新片營銷,給合作方打廣告,在商言商,無可厚非。
但如果是真實想法,那就是冒了“天下之大不韙”。
是妥妥的“占用公共資源”。
因此回到胡歌這件事上,他八月底的所有微博中,那條商業(yè)廣告,可能才屬于“正常”。
除此之外的所有表達,都游走在“藝人”的身份之外。
他的矯情、擰巴、內耗、糾結。
可以看作是藝人自身情緒化呈現(xiàn)。
不職業(yè),但很真實。
但也很容易被看做是,團隊為了夯實人設,面對粉絲親切互動,可能是為了新片宣傳的純純商業(yè)行為。
很職業(yè),但又很無趣。
更難以避免的是,就是會被路人或者局外人從各種角度揶揄,評判,惡意揣度,甚至給人挖墳起底。
扣上各種帽子,且因階層差異,收入差距,又成為各種憤怒發(fā)泄的對象。
Sir都理解。
可這正常么?
這當然不正常。
也是大部分網(wǎng)友會覺得好像不太對,但是又說不清楚的這層模糊感的來源。
他有資格說,但為什么又覺得矯情;看不慣他的矯情,為什么又覺得他有自由;他的這份自由到底有沒有邊界……
可被框定的輿論規(guī)范,讓大家卯足了勁兒對著藝人責任輸出的時候,都會泛起一個疑惑:
規(guī)范背后,是什么?
但那個藏在幕后的東西,才是藝人必須做假人的原因。
03
所謂藝人,藝是主要的,但更關鍵的,是人。
販賣人設當然是這個娛樂經(jīng)濟很重要的一環(huán),但這一環(huán)帶來的副產(chǎn)品,已經(jīng)需要引起重視。
那個副產(chǎn)品,叫公眾人物。
或者用當下最流行的詞,叫做“嘴替”。
在演藝圈運轉邏輯是:先通過作品獲取知名度,再通過知名度轉化成更多營收。
因為知名度也是一種資產(chǎn),也需要持續(xù)維護,而公眾人物的維護知名度的方式,最重要的,就是“發(fā)聲”。
不論是為了邊緣群體,還是底層民眾,或者是社會不公,公眾人物從來都是現(xiàn)代社會治理與監(jiān)督的重要參與者。
因為發(fā)聲,所以獲得支持,再助力于普通人對公眾人物本身的支持。
一個正循環(huán)。
這也是為什么歐美日韓,都極為重視社交媒體的影響力——
不論他們是藝人,網(wǎng)紅,還是其他領域的成功人士。
他們在利用影響力營業(yè)的同時,也承擔著相應的社會責任。
二者缺一不可。
比如好萊塢韓裔演員吳珊卓在匹茲堡街頭舉行的“停止仇恨亞裔”集會發(fā)表演講。
比如2018年戛納電影節(jié)藝人們呼吁男女同工同酬。
胡歌說“去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”。
我們不知道這有意義的事具體事什么。
但有一點可以肯定——
內娛明星能做的事是被圈死的。
他們能夠做的,僅僅是賣藝,販賣個人生活八卦。
再嚴肅一點的問題?
輕則“不務正業(yè)”。
重則“夾帶私貨、戲子誤國”。
于是我們能看到的明星無外乎兩種——
要么是還在臺上賺錢的。
要么是因為撈錢出了事的。
我們無法看到“活人”。
也很難看到具備基本擔當?shù)摹吧鐣恕薄?/p>
這就是內娛先天不足,始終矮人一頭的原因。
也是哪怕如胡歌這樣,還算努力,相對沒有太大負面的明星藝人,在公眾輿論中,也依然會遇到的門檻。
Sir再拿相對熟悉的港星們舉例子。
在網(wǎng)友回憶那個年代香港藝人們還敢于在綜藝節(jié)目中“口出狂言”,聚焦于那些八卦緋聞的時候。
忽視的,是藝人們也承擔的各種社會責任——
小到社區(qū)公共服務,給底層民眾送溫暖。
大到為公義發(fā)聲,上街游行,義演賑災。
就這,他們比起當下那些檔期排滿的國內藝人們,不論是收入還是自由,都遠遠不及。
所以回到開始的那個問題。
當藝人的權責界限不夠清晰的時候,就必須回答他們又是以什么身份來發(fā)聲的?
角色?藝人?明星?公眾人物?還是普通人?
不同的身份,有著不同的輿論場,寬容度。
只可惜,有人都試圖把它們混淆在一起,層層包裹,然后打包遞給大眾。
更可惜的是,大部分人也被規(guī)訓地只會盯著那些許污點,磨牙吮血。
完全忽視了。
那只遞給大眾的手,藏著一顆和稀泥的心。
紛繁的身份之下,大家看不到真正的人。
或者說,大家已經(jīng)不相信那是一個真正的人。
而這種不信任。
恐怕才是內娛、輿論場,乃至更廣大的范圍的社會討論中。
躲不開,必將面對的難題。
本文圖片來自網(wǎng)絡
相關資訊
評論
- 評論加載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