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寶昌養(yǎng)母臨終前留下3個字,讓郭寶昌后悔一生,跪在大宅門前懺悔 -
2001年,陳寶國,斯琴高娃主演的電視劇《大宅門》播出之后,引發(fā)了收視熱潮,以17.74點的收視率,奪得2001年央視年度收視冠軍。
而這部電視劇,恰恰是導演郭寶昌根據(jù)自己生活的經(jīng)歷完成的。
《大宅門》是郭寶昌導演一生的執(zhí)著,他是劇中李天意的原型,現(xiàn)實中同仁堂樂鏡宇的養(yǎng)子。
李香秀就是郭寶昌的養(yǎng)母郭榕,而《大宅門》的原型是同仁堂醫(yī)藥集團的董事長樂鏡宇先生的家族。
在《大宅門》電視劇開頭有一個,水墨畫,上面跪著一個人。
導演郭寶昌,說那個人就是他自己,這是自己在向自己的養(yǎng)母謝罪。
這倒底是怎么回事?這得從他離奇的身世說起。
郭寶昌,原名其實叫李保常,1940年8月出生于北京。
郭寶昌兩歲時,父親連凍帶餓死于街頭,生母無奈將其賣給了火車站站長吳家,從姓李改姓了吳。
但郭寶昌的三姨覺得80塊錢賣得太便宜,便借錢把他贖回,又以200元將郭寶昌賣給了京城大戶“同仁堂”,樂家二太太郭榕膝下無子,于是樂家老爺把他過繼給了郭榕。從此,郭寶昌便隨養(yǎng)母姓“郭”,改名為郭寶昌。
郭榕和郭寶昌一樣,是貧苦人家出生。還是少女時,出落得亭亭玉立的她便被以500大洋賣到了樂家。
嫁給樂鏡宇時,郭蓉年僅26歲,可此時樂鏡宇卻已經(jīng)70了,所以,她自然沒有子嗣。
郭寶昌和養(yǎng)母郭榕
為了不讓家產(chǎn)落入旁人手里,郭蓉決定收養(yǎng)一個孩子。
所以說,原本出身貧寒的郭寶昌,其實是在大宅門里成長的,但后來知道自己身世的他,曾從大宅門憤恨出走,要求脫離關系……
郭蓉把他視如己出,精心呵護照顧,把他從一個窮小子,養(yǎng)成了一個識文斷字的富家少爺。
養(yǎng)父喜歡跟他講自己這70多年的宅門往事,郭寶昌每次都聽得津津有味,并把它記錄了下來。
久而久之,他萌生了把這些故事寫成小說的想法,讓后人去看。
16歲的郭寶昌開始動手寫小說,當時小說的名字叫《大浪淘沙》。
可是養(yǎng)母郭蓉并不想將這段往事公之于眾,她認為家丑不可外揚,
同時,郭蓉不能接受兒子把自己的丈夫樂鏡宇寫成一個殘暴的流氓、“混混”,玩弄女性的惡棍,應該被打倒的資本家。
“我青年時代寫小說就遭到母親極力反對,族中親朋好友也很不贊成,認為我這是自曝家丑。在此只好說一聲:不肖子孫郭寶昌對不起列祖列宗了?!?/p>
有一次趁被郭寶昌不注意,郭榕把他的手稿扔進火爐,成為一堆灰燼。
漸漸地,這對本來關系融洽的母子有了隔閡,為此母子倆還屢次發(fā)生沖突。
1959年郭寶昌順利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,和20歲的黃蜀芹(《圍城》導演),成為同班同學。當時導演系的主任田峰愛才如命,郭寶昌經(jīng)常找他聊天,田峰知道了大宅門的故事,他覺得這個題材很有意思,鼓勵郭寶昌一定要寫出來。
在田峰老師的支持下,他第二次動手寫劇本。
沒想到,小說剛寫到三分之二,郭寶昌因“替資本家樹碑立傳”的罪名被打成反動學生,發(fā)配至北京南口農(nóng)場勞動改造。
寫好的手稿被發(fā)現(xiàn),又被付之一炬。而郭榕也知道了真相,母子倆的關系降至冰點。
1969年,郭寶昌被下放到張家口干校,期間他又重新開始寫《大宅門》。
有一天他突然接到一封親哥哥寫來的尋親信。
哥哥在信中說,他們一家人找了郭寶昌很多年,現(xiàn)在母親老了,希望能夠跟他見上一面。
郭寶昌回家后告訴了郭榕,親生母親要見他的事情,當時郭榕淡淡地說了一句:她是你的親生母親,你理應回去看看她。
當時尋母心切的郭寶昌,并沒有理解養(yǎng)母這番話的真正含義。
郭榕說這句話的潛臺詞是,你有理由去看望生母,但是從感情上,你不該去。
郭寶昌以為郭榕是同意他去見親生母親的,于是就去了。
可是等幾天他回來后,卻聽見郭榕在院子里罵:真是養(yǎng)了一只狠,喂不熟的狼。
郭寶昌知道郭榕在罵自己,他知道自己的行為傷害了養(yǎng)母。他想告訴郭榕,自己和生母沒有感情,因為生母在最困難的時候把自己賣掉,他不能理解,也不能原諒她。
在郭寶昌心中,一直把郭榕當成自己的親生母親去對待。他去看望生母,只是想讓自己此生無遺憾。可不善言辭的他,始終沒有告訴養(yǎng)母自己這個想法。
后來他們又因為家族財產(chǎn)繼承的事,頻繁發(fā)生爭執(zhí)。
1973年,33歲的郭寶昌,帶著“反G命的帽子”,被分配到廣西電影制片廠工作。在那里娶妻生子,過了一段相對安定的生活。
1978年,郭榕去世,他沒有趕得上看她最后一眼。
在郭榕臨終前,守在床榻前為她送終的,是當初把郭寶昌賣給自己的三姨。三姨告訴他,郭榕臨終遺言只有三個字“無牽掛!”
郭寶昌聽后泣不成聲,因為他知道“母親走時心里有恨”,直至郭寶昌老年時接受的一段采訪中,談起這段過往時他含淚說道:“她(母親)知道這句話遲早會被我知道,她想氣我。她恨我。一直沒有原諒我?!?/p>
1980年,郭寶昌與妻子離婚,妻子什么都不要,就要《大宅門》書稿,因為她知道書稿對郭寶昌的重要性,拿過來后當著他的面燒掉。
1995年,郭寶昌謝絕一切片約,花費8個月時間潛心創(chuàng)作,再次完成了《大宅門》。
郭寶昌從16歲就開始籌謀的《大宅門》,經(jīng)過了40年的波折終于定稿。
“我從16歲到56歲,從小說《大宅門》到電視劇,歷經(jīng)坎坷,手稿3次被燒,甚至在‘文革’中被打成反革命,勞改、上干校,就是在勞改中我還在寫。為什么?”
因為在‘大宅門’中生活經(jīng)歷,“引起了我的創(chuàng)作沖動。我所經(jīng)歷的、所認識的這些人,無時無刻不在激勵著我?!?/p>
2001年,《大宅門》被拍成電視劇,創(chuàng)下了17.74%的收視率。
“最后大宅門外跪著的人就是我!”
郭寶昌這樣對別人說道……
評論
- 評論加載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