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最強四姐妹,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-
在民國歷史上,站在權(quán)利頂端的“宋氏三姐妹”讓世人津津樂道,有人說,她們是“前無古人,后亦難有來者”。
但除了和政治掛鉤的”宋氏三姐妹”外,在文化界還有聲名顯赫、讓人更為欽佩的“合肥四姐妹”。
葉圣陶當(dāng)年見了她們后,都忍不住夸贊一句:“將來誰娶了她們其中一個人,都會幸福一輩子!”
合肥四姐妹,指的就是張元和、張允和、張兆和和張充和,她們個個蘭心蕙質(zhì),才華橫溢,被稱為最后的大家閨秀,也是最早的新女性。
● 合肥四姐妹
生在民國的她們,因為獨特、優(yōu)秀,成為了中國文化界歷久彌新的美談。
她們的人生也曾遭遇磨難,但在坎坷和風(fēng)暴中,她們依然保持著貴族的鳳儀,更以閨秀的風(fēng)范,向歲月宣戰(zhàn),在時光的滄海桑田中,她們持守著生命的美好。
張家四姐妹的父親名叫張武齡,是名門望族的世家子弟,其祖父是淮軍主將、兩廣總督暑直隸總督張樹聲。
張樹聲是晚清重臣李鴻章面前的得力干將,曾協(xié)助李鴻章剿滅太平天國。為此,張家在合肥顯赫一時,不僅有房屋數(shù)間,還有良田萬頃。
在世人印象中,世家子弟因出身優(yōu)渥,很容易走歪路,譬如晚清首富盛宣懷的兒子盛恩頤,雖然繼承了萬貫家財卻因揮霍無度,最后被活活餓死。
但張武齡則不同,雖然出身于鐘鳴鼎食之家,但他潔身自好,吃喝嫖賭一樣不沾,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。
● 張武齡
博覽群書的張武齡,思想開明,四個女兒相繼出生后,因為沒有生出兒子,妻子陸英暗自落淚,婆婆更是唉聲嘆氣,滿臉的不高興。
但張武齡卻安慰妻子說:“女子和男子本就是平等的,相信我們的女兒將來一定會各具風(fēng)采,不比男子差!”
● 四姐妹和父親
要知道,彼時的中國雖然處在新舊交替的時代,但“男尊女卑”的思想依然盛行,尤其是這樣的大家族,沒有兒子就是斷了香火。
但張武齡只關(guān)心孩子們的成長,卻不在乎孩子的性別,單從這一點來看,他的思想和見識就已經(jīng)很超前了。盡管后來相繼有了六個兒子,但張武齡從沒有因此減少對女兒們的愛。
在給女兒取名時,張武齡也是很創(chuàng)新,他拒絕用那些花花草草,分別叫她們元和、允和、兆和以及充和。
這四個名字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都帶著“兩條修長的腿”,寓意是,希望女兒們長大后可以走出閨房,看到更為廣闊的世界。
● 張家四姐妹
父母愛子女,則為之計深遠(yuǎn),從名字上我們就可以看出,張武齡對女兒們的良苦用心。在那個閉塞又保守的時代,擁有這樣開明的父親,何其幸運。
在教育子女的道路上,張武齡很重視言傳身教,他自己從不沾染任何惡習(xí),也要求孩子們要潔身自好。
有一次,張武齡無意中看到孩子們?yōu)榱讼矔r光,竟然和家里的傭人玩骨牌,他一生最痛恨賭博,也明白由小引大的道理。
一向溫和的張武齡,發(fā)火了。
為了讓女兒們有消遣的項目,張武齡建議她們學(xué)習(xí)昆曲,既可以陶冶情操,還能有登臺獻(xiàn)藝的機會。
父親的及時引導(dǎo),讓四姐妹懂得如何去追求人生的興趣,后來的她們在昆曲、寫作、讀書中感受到了什么是怡然自得。
● 張武齡和兒子定和
除此外,張武齡一生忠愛做慈善,他甚至不惜變賣祖產(chǎn),在蘇州興辦了一所名為“樂益女子中學(xué)”的學(xué)校。
這樣既可以讓女兒們接受良好的教育,也可以讓當(dāng)?shù)氐呐佑袡C會走進(jìn)學(xué)堂,像男子那樣讀書、求知。
父親的開明、自律和博愛,也影響到了孩子們,所以張家的四姐妹和男子們,長大后都不僅眼光超前,還心懷大愛,一直身體力行地做慈善。
張武齡在教育孩子上,始終做到松弛有度,親力親為。
當(dāng)時,為了讓子女可以系統(tǒng)地學(xué)習(xí),張武齡特意聘請了一位家庭教師,在古文的熏染下,張家四姐妹渾身透著古韻的氣質(zhì)。
除了課本上的知識外,張武齡還要求女兒們練習(xí)書法,在一筆一畫中,張家四姐妹將那些娟秀的文字融成幽然氣韻,浸潤每一寸皮膚。
● 張充和的書畫
往后歲月中,不管經(jīng)歷怎樣的風(fēng)霜與磨難,她們吐納的都是墨色,縈繞的都是字韻,這都是父親為她們留下的財富。
張武齡雖然引導(dǎo)女兒們讀書,也督促她們要刻苦努力,但決不允許她們透支自己,張家課堂都會規(guī)定上課時長,每節(jié)課55分鐘,課間休息是10分鐘。
到了休息時間,工人就會搖鈴提醒,哪怕孩子們流連于書本,父親也是不允許的,真正地讓孩子們做到了勞逸結(jié)合,松弛有度。
張武齡最讓人佩服的還有一點,盡管有了家庭教師,但他絕不做甩手掌柜,張家私塾的教材,都是張武齡和自己的兩位老師親自編纂的,大多選自《古文觀止》和《文史精華錄》。
● 左起:元和、兆和、允和
除了學(xué)習(xí)古文外,張武齡也規(guī)定孩子們每周寫一篇白話文,他會親自批改并寫上評語,孩子們遇到任何問題,張武齡都會耐心解答。
為了讓孩子們愛上讀書,張武齡將家里的一樓和二樓都裝修成書房,一間書房是父親的,一間書房是母親的,其他兩間則是孩子們的。
只要有空閑時間,張武齡就帶著仆人去逛書市,所以張家的藏書在整個蘇州都是數(shù)一數(shù)二的,簡直就是一座小型圖書館。
● 張家子女合影。前排從左依次為張充和、張允和、張元和、張兆和。后排從左依次為張寧和、張宇和、張寅和、張宗和、張定和、張寰和
張武齡愛看書,不但影響了孩子們,連家里的傭人、保姆都染上了書卷氣,他們從最簡單的認(rèn)字開始,到最后可以獨自看書甚至可以評論故事。
讀書為四姐妹開啟了智慧的大門,讓她們發(fā)現(xiàn)了自己的本心,往后余生不管她們走多久、多遠(yuǎn),遇到什么問題,都能迎刃而解。
在培養(yǎng)孩子閱讀時,張武齡還注意發(fā)展孩子們的興趣愛好,她們可以盡情地運動、唱歌、彈琴。
因為張武齡鐘愛昆曲,受其影響,四姐妹對昆曲也是情有獨鐘。
張武齡聘請了尤彩云來教授孩子們學(xué)習(xí)昆曲,在尤彩云給孩子們上課的時候,他就站在門外靜靜聆聽,從不出聲發(fā)言。
不干涉,不打斷,是張武齡教育理念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。
● 四姐妹在家中下棋
張武齡還經(jīng)常帶著孩子們?nèi)蛟?,讓他們可以近距離地欣賞到昆曲的魅力。
一段時間的熏染后,四姐妹開始有了新動作,由最愛昆曲的大姐張元和寫詞、分角色,讓其他弟弟妹妹們來一起演繹。
張家儼然有了自己的昆曲小團(tuán)體,張武齡每次都會過來欣賞孩子們的表演,雖然他們有些地方略顯稚嫩,可張武齡從不干涉。
● 張允和飾演《牡丹亭·游園》中的春香
張武齡更希望孩子們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,自己去發(fā)現(xiàn)問題進(jìn)而解決問題,他也鼓勵孩子們?nèi)ヌ剿骱蛣?chuàng)新,不要人云亦云,那樣很容易成為任由人支配的牽線木偶。
除了偶爾編排昆曲外,張家四姐妹還一起組織了一個家庭文學(xué)社團(tuán),因為女孩子們都是水做的,所以他們將社團(tuán)取名為“水社”。
社團(tuán)成立后,他們很快就發(fā)行了自己的雜志《水》,讀者都是親友,雖然雜志中都是一些生活瑣事,但她們感受了樂趣。
● 少女時期的張兆和
對于女兒們的舉動,張武齡永遠(yuǎn)都是支持的,他喜歡讓孩子們自由發(fā)揮,最大化地發(fā)揮自己的興趣和愛好。
正因為張武齡的開放式教育,張家四姐妹各具特色且很有主見,在之后的人生道路中,她們才具備了分辨是非和創(chuàng)新的能力,同時也不會被世俗牽著鼻子走。
譬如說張允和,她一直沒有遇到心儀的對象,所以保持著單身,身邊的親朋好友都說,你真的該嫁人了,不然成了老姑娘。
允和莞爾一笑,從不辯駁,有主見的她更明白,婚姻是不能將就的。張武齡也從不催婚,讓她自己去尋覓。
一直到遇見周有光,張允和才走進(jìn)婚姻的殿堂,雖然他們都很富有,但婚禮儀式卻很簡單,在允和看來,結(jié)婚儀式并不重要,只要人對了就好。
● 張允和和周有光
張家雖然有萬貫家財,但張武齡思考的從來不是享受和揮霍,而是謀求用這些錢去報效祖國,盡一份華夏兒女的心。
原本張武齡想實業(yè)救國,但這個計劃在被重重剝削的半殖民國家,還是不了了之。最終,張武齡將救國的希望放在了教育上。
張武齡建校完全是自費,加上堅持做慈善,所以到去世時,張武齡并沒有給子女們留下什么遺產(chǎn)。
其實張家的孩子也不需要父親留下巨額財富,因為在父親的教育下,他們早已經(jīng)成為了人中龍鳳。
長女元和文靜端莊,讀書時曾被稱為“大夏皇后”,因精通昆曲,最終嫁給了昆曲名家顧傳玠。
● 張元和與顧傳玠結(jié)婚照
雖然元和的后半生是在美國度過的,但她忘不了祖國的傳統(tǒng)文化,晚年時更是在國外創(chuàng)辦了曲社,目的是弘揚昆曲,培養(yǎng)昆曲人才。
次女允和畢業(yè)于上海光華大學(xué)歷史系。畢業(yè)后,允和先后擔(dān)任歷史老師和歷史編輯,還出版了《最后的閨秀》《昆曲日記》等書,其丈夫是我國語言文字專家、漢語拼音的締造者之一周有光。
● 張允和與周有光
三女張兆和是典型的職業(yè)女性,大學(xué)畢業(yè)后擔(dān)任老師和編輯,從上世紀(jì)40代初,陸續(xù)發(fā)表作品。她的丈夫,是鼎鼎有名的大作家沈從文。
● 張兆和與沈從文
四妹張充和被稱為“全才”,她工詩詞、擅書法、通音律、精丹青。章士釗把她譽為現(xiàn)代才女蔡文姬,戲劇家焦菊隱稱她為當(dāng)代李清照,其丈夫是著名德裔美籍漢學(xué)家傅漢思。
● 張充和與傅漢思結(jié)婚照
人生后半場,張充和先后在哈佛、耶魯?shù)?0多所國際名校任教,主要傳授昆曲和書法,為弘揚祖國傳統(tǒng)文化耕耘了一生。
張家的四個女兒,既不追求物質(zhì)享受,也不貪圖名利,她們都做到了寧靜致遠(yuǎn),哪怕人生遭遇磨難,也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。
● 晚年張充和
九如巷之所以能走出四位華麗淑雅的女子,并不是歷史偶然的巧合,而是因為她們擁有一位偉大的父親。
父母的智慧和開明的教育,才是一個孩子最頂級的財富。真正優(yōu)秀的父母,都是子女生命中的貴人,他們的指引、尊重和理解,是孩子成長道路中最好的養(yǎng)料,可讓他們成為參天大樹。
這樣的家風(fēng),又何嘗不是當(dāng)代人的榜樣。
評論
- 評論加載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