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一部華語大片翻車,別甩鍋給演員 -
有幾部電影,被魚叔加入了「有生之年」系列。
麥浚龍導演的《風林火山》;
賈樟柯監(jiān)制的《不止不休》;
黃渤、周迅主演的《涉過憤怒的海》;
梁朝偉、郭富城時隔30多年再度合作的《風再起時》……
漫長的等待中,一年又一年過去。
好在,今年終于等來了一部——《風再起時》。
提檔元宵節(jié)上映。
然而,反響卻不如預(yù)期。
豆瓣評分,僅有6.4。
票房之慘淡,更是讓人不忍直視。
沒上映前,有影迷發(fā)問,能不能上十億。
上映后,貓眼預(yù)測的最終票房,卻只有五千萬!
最出圈的,反而是導演翁子光對「依托答辯」等差評的回應(yīng)。
不僅沖上了熱搜,還引起一波路人與影迷、粉絲與導演的口水戰(zhàn)。
來源:翁子光導演微博
這部電影,究竟怎么了?
今天魚叔就來聊一聊——
《風再起時》
看完電影,不難理解評論的兩極分化。
這顯然不是一部圈錢爛片。
恰恰相反,電影處處體現(xiàn)了導演翁子光濃烈真摯的個人情感、吃力不討好的創(chuàng)作態(tài)度。
除去演員的片酬外,翁子光將三分之一的經(jīng)費燃燒在電影的美術(shù)上。
成片的畫面質(zhì)感,的確稱得上視覺盛宴。
在微小處,他還考據(jù)歷史,埋了不少「彩蛋」。
路邊洗澡的幼童,匆匆走過的修女。
賣欖人向上拋擲「飛機欖」,顧客從樓上扔下銅板……
諸多細節(jié),無不訴說著,他把影片當作是「給香港的一份情書」的纏綿。
這份情書寄托了他對香港舊夢的所有印象與情感。
然而,導演有太多情話想對香港說。
因此電影給人最突出的觀感便是——太滿。
這種滿,體現(xiàn)在方方面面。
最突出的表現(xiàn),是出場人物太多。
電影的主角團,以歷史上的「四大華人探長」為原型。
磊樂(郭富城飾)出生貧寒,未進入警局前飽受警察壓榨。
因此,磊樂加入警隊后,曾有一身正氣,誓不與貪污腐敗之徒同流合污。
但在香港被日軍侵占時期,他的信念被徹底摧毀:
在「人吃人」的環(huán)境中,為了生存,他親手殺死無辜之人。
日軍被趕出香港后,他回到英國人統(tǒng)領(lǐng)的警隊。
對英國上級,他極盡討好。
對當?shù)睾趲?,他恩威并濟?/p>
很快,他便叱咤黑白兩道,步步高升,最終成為「四大華人探長」之首。
南江(梁朝偉飾)出身豪門,性格內(nèi)斂,深藏不露。
他人生的轉(zhuǎn)折也發(fā)生在日軍入侵時期。
逃難初始,他在象征著理想的打字機,與象征著現(xiàn)實責任的槍中,選擇了后者。
幸存后,他加入警局。
憑借精湛的槍法和超人的智謀,他亦節(jié)節(jié)高升。
除了兩位男主外,導演對兩位男主的紅顏知己、手足兄弟、當時的毒販、黑幫勢力也有著墨。
在不到兩個半小時的時間里,導演將近勾勒了十幾個角色。
各方勢力,你方唱罷我登場。
這對于觀眾的耐心和專注度都是極大的挑戰(zhàn)。
與此同時,敘事手法也加重了「滿」的觀感。
從上世紀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,電影的時間跨度長達五十多年。
幾乎是一部「香港近代史」。
而在信息排布如此密集的情況下,電影還有好幾條故事線。
在雙雄交鋒的主線當中,包含了磊樂、南江各自的故事線,再加以插敘形式呈現(xiàn)二者年輕時的前史。
除此以外,黑社會勢力更迭、三角戀愛恨糾葛……亦穿插其中。
光是看魚叔的描述,就足夠費神了。
更讓人頭大的是片中的配樂。
從第一幕到最后一幕,從未缺席。
兩個半小時的電影,我估摸著只有十分鐘無配樂。
這樣的音樂轟炸,很容易讓人產(chǎn)生疲憊感,甚至影響對劇情的專注力。
最典型的,是在不必要的場景,歌舞齊上陣。
磊樂追妻時的雨中曼舞,甚至讓人有種在看廣告MV的錯覺。
滿滿當當?shù)呐錁?,成了「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」?/p>
其實,「四大華人探長」的故事本身已經(jīng)足夠精彩。
即使只關(guān)注其中一位,也可以拍出不錯的梟雄片。
即使是片中的一個配角,都可以成就《跛豪》這樣的港片佳作。
但翁子光所圖盛大,舊香港的風云人物不過是時代的配角。
追憶香港舊夢也不能讓他滿足。
個體在大時代變動中,微妙復(fù)雜的情感,是更深一步的主題。
這些主題一一點到,將電影塞到滿溢。
可這種滿,帶來的不是豐富。
而反倒導致一種匱乏。
即,過猶不及。
首先,劇情急于推進一連串的大事件,而略去了事件發(fā)生的背景。
香港淪陷、黑幫角力、警廉沖突……單獨拎出來都是一部史詩。
可在本片當中,都如走馬燈般匆匆閃過。
對香港歷史不熟悉,或港片看得不多的觀眾,大概率會一頭霧水。
其次是碎片化的剪輯,讓情節(jié)顯得七零八落。
磊樂、南江如何帶領(lǐng)香港警察,讓這些黑幫聽話,規(guī)規(guī)矩矩地「共贏」;
兩人之間為何反目成仇,又為何冰釋前嫌。
這兩處本應(yīng)該是刻畫人物、追憶時代的重頭戲。
然而這個過程呈現(xiàn)得并不連貫。
一會插入愛情戲,一會插入角色的少年記憶;
而關(guān)鍵的信息,有的被直接刪去,有的被挪到將近結(jié)尾之處。
相較之下,磊樂及其妻子和南江之間的三角戀,霸占了大量篇幅,卻顯得雞肋。
繁亂的情節(jié),零碎的剪輯,架空了這個故事本應(yīng)有的史詩氣質(zhì)。
再美麗盛大的皮囊,也掩蓋不了內(nèi)里的孱弱乏力。
而這,也釀成了魚叔認為最致命的一點。
人物淪為一個個符號。
相信很多人都和魚叔一樣,期待郭富城、梁朝偉兩大影帝飆戲。
配角陣容也相當豪華,春夏、謝君豪、許冠文、吳耀漢、車保羅……
結(jié)果,這卻成了最大的遺憾。
磊樂的戲份雖多,但只突出了一個「莽」字。
一言不合就無能狂怒,江湖地位全靠老婆暗中斡旋。
難道這個角色就沒有更值得挖掘的魅力了嗎?
第一主角尚且如此,其余的角色就更加扁平化了。
比如謝君豪飾演的跛豪,本身也是個內(nèi)在矛盾很強的角色。
影片卻只給了他幾個平淡無奇的鏡頭。
一代梟雄,淪為智商堪憂、信心膨脹的工具人。
可謂大材小用。
女性角色更是災(zāi)難。
豆瓣評論中,不乏針對杜鵑、春夏演技的吐槽:翻來覆去一個樣。
但魚叔覺得,這鍋還真輪不到演員來背。
更大的問題,出在編劇對角色的定位上。
無論是戲份多的杜鵑,還是戲份少的春夏,她們都僅僅依附于男性而存在。
尤其是春夏飾演的小瑜,救了年輕的磊樂一命,后被日軍侵犯,染上梅毒,香消玉殞。
讓人不禁聯(lián)想到《滿江紅》引起爭議的那句臺詞,「殺了可以,別糟蹋她」。
背后的邏輯,有區(qū)別嗎?
陳舊的「白月光」人設(shè),導演們拍不膩,觀眾也看膩了。
與其指摘演技,倒不如說,導演討巧地利用演員個人的強烈氣質(zhì),去彌補劇本在人物塑造層面的薄弱。
唯此才可以使角色成立。
所以,杜鵑又一次重復(fù)著「上海名媛」,與梁朝偉來了一段《花樣年華》致敬。
春夏又一次充當「受虐少女」。
美則美矣。
食之無味,棄之可惜。
豪華陣容,巨額投資。
票房慘淡,評價兩極。
導演掏心窩回應(yīng)差評,卻惹來更大的「賣慘」「玻璃心」質(zhì)疑。
兩相對比,魔幻又現(xiàn)實。
那么,《風再起時》到底何以至此呢?
魚叔在這里想再一次提起《深海》。
二者有許多相似之處。
其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:成也執(zhí)念,敗也執(zhí)念。
創(chuàng)作者太迫切地想把野心、情懷,統(tǒng)統(tǒng)傾注在這一部作品里。
這也不難理解。
兩位導演在創(chuàng)作生涯的初期,都曾憑借一部電影,一鳴驚人。
田曉鵬的《西游記之大圣歸來》,以近十億的票房,殺出了國產(chǎn)動畫電影的崛起之路。
翁子光的《踏血尋梅》,堪稱是輝煌的港片的落日余暉。
七年了,我們依舊在等待下一個《踏血尋梅》。
曾經(jīng)連找投資都十分艱難的兩位青年導演,一下子爆火出圈,頂級資源紛至沓來。
他們試圖抓住機會,把所有的執(zhí)念與熱愛寄托在下一部電影中。
翁子光對香港舊夢的無限懷念與神往,田曉鵬對敏感抑郁情緒的執(zhí)著表達,全都是他們個體生命體驗中最震顫自我的一部分。
翁子光微博原文
到這個份上,拍電影就不再只是拍電影了。
它變成了一場圓夢之旅。
但太執(zhí)著于實現(xiàn)一個愿望,就容易失去判斷能力。
現(xiàn)階段的自己,能夠駕馭這等題材嗎?
自己的夢,能轉(zhuǎn)化成觀眾的夢嗎?
《風再起時》常被拿來與《美國往事》做比較,翁子光本人也不否認這一點。
但萊昂內(nèi)的《美國往事》,是他「美國三部曲」的最后一部。
可以說,《美國往事》是萊昂內(nèi)多年執(zhí)導經(jīng)驗?zāi)Y(jié)出的集大成之作。
而《風再起時》《深?!纷钍茉嵅〉?,都是導演的敘事手法。
講一個好故事難,講好一個故事更難。
如何用電影敘事呈現(xiàn)出導演獨特的生命體驗,并讓它調(diào)動起觀影者生命體驗,本就是導演終生的修行。
尚處于上升期的翁子光與田曉鵬,沒能做到這點。
當然可惜,但并不可恥。
兩位導演主動真誠的復(fù)盤,讓魚叔依然愿意期待他們的下一部作品。
田曉鵬的回應(yīng)
翁子光的回應(yīng)
而除了創(chuàng)作者的心態(tài)之外,兩部電影遭受的來自外部的挫折同樣不可忽視。
檔期與宣發(fā),統(tǒng)統(tǒng)錯位。
顯然,二者都不走合家歡路線。
然而,一個被安排在春節(jié)檔,一個雖然元宵節(jié)上映,但面對的同樣是春節(jié)檔電影的碾壓。
《深?!方k爛的預(yù)告片,讓許多觀眾誤以為這是一個溫馨童話。
《風再起時》的預(yù)告片,則引導觀眾認為這是一部動作爽片,吸引了大量不屬于它的受眾。
篇幅與刪改,多留遺憾。
《深海》與《風再起時》,前后都歷經(jīng)了六七年才與觀眾見面。
審查、刪改的傳言層出不窮。
原版究竟如何,我們不得而知。
不過,從翁子光的回應(yīng)里可以看到,《風再起時》從五個小時剪到三個多小時,最后上映的成片不到兩個半小時。
這被刪去的近一半的劇情,是否導致了成片割裂的觀感?
魚叔覺得必然是有影響的。
當然,魚叔這么說,并非是想給導演找借口。
只是,有些事情的確不是創(chuàng)作者能左右得了的。
商業(yè)上的失敗已成定局。
但無論影迷還是導演,都只能向前看。
兩位導演都表示,下一部作品會專注于更保險的商業(yè)片。
這也不盡然是壞事。
好的商業(yè)片,照樣是中國電影所需要的。
若「失敗」能帶來養(yǎng)分。
那便算不上真正的失敗。
相關(guān)資訊
評論
- 評論加載中...